我国古代的慈善医院
我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医院萌芽的。春秋初期,齐国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创建了养病院,收容聋哑人、盲人、跛足等残废者进行集中疗养。《诸子集成·管子卷》记载:“凡国都皆有掌养疾、聋盲、暗哑、偏枯、握递、不耐自生者,上收而养之疾,官而食衣之,殊身而后止。”
据汉书记载,公元2年左右,黄河一带瘟疫流行。皇帝刘衔遂下令在地方建造房屋,里面放置药品,并配置医生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。一百多年后的公元162年,汉中郎将皇甫规在军中置办医药,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治疗。这实际上就是野战医院。
在宋代医院中,以佛家世间有“三佛(福)田”之说而取名的“福田院”出现得较早,它置于北宋京都汴梁城四郊,用来收养老、疾、乞丐的官办慈善医院。
到北宋徽宗在位时,“诸城、砦、镇、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”,全都有了为给贫病者医药而设立的“安济坊”之类的医院(《宋史·食货志》)。苏轼在元祐四年(1089)在杭州“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”建立了一所名为“安乐”的病坊。在苏州的宋朝石刻《平江图》中,有一古代房屋图样,上镂“医院”二字。宋人陈耆卿的《安养院记》载:“安养院在州(苏州)铃厅后,旧名医院,宝庆中改今名。”这是在中国有实证可考的早出现的“医院”名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