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当注意施灸的副反应。
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,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、疲倦、口干、全身不适等反应,但一般不需顾虑,继续施灸即能消失。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,如发生口渴、便秘、尿黄等症状,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。具体方子是:生地黄15克、麦冬15克、元参15克、苁蓉15克,将以上几味药放一起用水煎服。
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则。
凡灸上部以后,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,以引热力下行。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,或做健身灸,都是双侧取穴。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,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。当然,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。
凡初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,一般原则是:其壮数先少后多,其艾炷先小后大,逐渐增加,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。
灸后起泡,妥善处理。
施灸后,穴位处的皮肤会出现水泡,这是正常现象,不必惊慌。小的水泡可自行吸收,大一些的可用消毒针挑破,放掉液体,再用消毒纱布覆盖,或涂上消炎药膏,数日可愈。
必须做到姿势端正,体位舒适,穴道准确。
《千金方》上说:“凡点灸法,皆须平直,四肢勿使倾侧。灸时孔穴不正,无益于事,徒破皮肉耳。若坐点则坐灸之,卧点则卧灸之……”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。这是很有道理的,应该严格端正姿势,然后施灸。灸胸腹应仰卧,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,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,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。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,肌肉放松,不要取勉强的体位。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,第一次要打好基础,否则穴位不准,再行更换,则从头灸起,就又要再受些痛苦。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,要随时修正。
注意保暖防暑,通风换气。
施灸时暴露在外的体表部位,冬季要注意保暖,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防暑,同时注意室内的温度调节和适当换取新鲜空气,以便维持室内空气清新,并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及时稀释排出。
循序渐进,贵在坚持。
艾灸疗法是家庭常用的保健疗法,治疗时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要持之以恒,才能见效。尤其是对于慢性虚证患者,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,坚持施灸,收获健康。
结语:对于艾灸,你又了解多少呢?正确的看待艾灸这种疾病治疗方式会让你更加的健康。(文章原载于《中华养生保健》,刊期:2012.06,作者:赵继才,纪康宝,梅全喜,刘全军,版权归作者所有;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尽快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