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考虑,区别对待。
一般来说,虚证患者身体虚弱,可多灸些,实证患者机能亢进,可少灸些。施灸时间和次数,冬季宜大于春秋,春秋宜大于夏季。根据患者及施灸部位的承受能力,青壮年可多灸些,老人和小孩宜少灸些;背、腰、腹部可多灸些,四肢和胸部宜少灸些;头颈部和阴囊施灸时间应更短,强度更小。
施灸禁忌,铭记于心。
为避免不安全、不可控因素,醉酒、大怒、疲劳过度、空腹、过饱、严重口渴和受惊吓者不宜施灸。颜面部、心区、大血管、肌腱和关节部不可施瘢痕灸;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,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较强的天灸。小儿、昏迷、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,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,灼伤皮肤。对于昏迷重症者,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,不要在家施灸,以免耽误病情。一般来说,头、面、胸部有毛发处不宜施灸,但头顶的百会穴可采取隔物灸。
对睛明、人迎、经渠、丝竹空、童子髎、承泣、曲泽、委中、禾髎、迎香、四白、乳中、冲阳、极泉、攒竹、眉冲、承光等穴禁灸。孕妇的曲骨、中极、关元、石门以及小腹部穴位慎灸。
此外,有如下疾病不宜施灸:某些急性病,如化脓性关节炎之急性期、急腹症和急性传染病等;严重的心脏病、糖尿病、白候、大叶性肺炎、肺结核、恶性肿瘤等;大量咳血、呕吐;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;猩红热、麻疹、丹毒、传染性皮肤病;严重过敏体质,特别是对灸烟过敏者;精神病人或不相信艾灸疗法的人,即难以坚持和配合治疗的人。
提高警惕,避免晕灸。
《标幽赋》说:“空心恐怯,直立侧而多晕。”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晕灸同晕针一样,属于血管抑制性晕厥。由于艾灸刺激过强,迷走了神经反射,引起血管床扩张,外周血管阻力降低,终导致回心血量减少,从而表现出血压降低、眩晕等症状。晕灸虽然并不常见,但也要提高警惕,一旦患者在接受艾灸治疗时出现头晕、眼花、恶心、心慌、多汗、面色苍白、手冷脉细、血压骤降以及晕倒等症,应立即停止施灸,让患者平卧,喝些温糖水或急灸足三里,即可平复。如无效者,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。
注意施灸的时间进行艾灸。
就艾灸时间而言,上午、下午均可,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。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;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。止血后,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,以免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