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中耳炎秘方

  4.1 柴胡白冬饮

  【来源】贺军安,《四川中医》(5)1983年

  【组成】柴胡、白芷、栀子、赤芍各15克,冬瓜仁、蒲公英各30克,泽泻20克,龙胆草10克,甘草6克(10岁以下儿童剂量酌减)。

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3次。

  【功用】泻火解毒,利水通窍。

  【方解】本病之起,多因内有肝胆郁火,或因胎遗热毒,外因时邪内犯,邪毒侵耳所致。治宜泻火解毒。方中以柴胡、龙胆草清肝泻火;蒲公英、甘草、栀子清热解毒泻火;冬瓜仁、泽泻利尿泄毒;白芷、赤芍祛风凉血,通窍止痛。诸药协同,共奏泻火解毒、利水通窍之功。热去毒解,则耳疾可愈。

  【主治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。

  【加减】若头胀痛者,加川芎3克,菊花12克;头晕者,加僵蚕12克,钩藤20克;口渴者,加生石膏20克;体温高者,加黄芩12克,青蒿15克;耳痒者,加地肤子30克,防风12克。

  同时配用虎耳草汁滴耳,每日3次。

  【疗效】治疗23例,结果显效14例,有效7例,无效2例。总有效率为91.30%。服药少者3剂,多9剂。1月后复发4例,继服原方,仍然有效。

  4.2 泽苓汤

  【来源】孙佛全,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

  【组成】泽泻、茯苓各15~30克,石菖蒲10~15克。

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3次。

  【功用】利湿祛痰,开通耳窍。

  【方解】方中泽泻有利水渗湿之功,使清气上升而除头目诸疾;茯苓健脾利水;助泽泻去痰湿;石菖蒲味辛性温,辛者串通九窍,温则化痰去痰湿,能助茯苓、泽泻化痰祛浊;且石菖蒲的开窍作用可能对咽鼓膜起到扩张作用。气道得通,水湿祛除,则耳能闻五音矣。

  【主治】中耳积液。

  【加减】气虚,加党参、炙黄芪各15克;痰热,加黄芩10克,龙胆草5克;外感风寒,加辛夷、防风、苍耳子各10克;外感风热,加桑叶、菊花各10克。

  【疗效】治疗87耳,痊愈(耳闷胀消失,听力恢复正常,中耳积液阴性,3个月以上未复发)60耳;显效(耳闷胀、听力减退明显好转,中耳积液阴性,1个月以上无复发)6耳;有效(诸症减退或好转)7耳;无效8耳。总有效率为90.1%。平均服药14剂。

  4.3 升青流气饮

升麻

  【来源】干祖望,《中国中医药报》

  【组成】升麻3克,青皮6克,黄芪10克,木香3克,苏叶、大腹皮各10克,乌药6克,柴胡、川芎、菖蒲各3克,蔓荆子6克。

  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
  【功用】调理气机,升清开窍。

  【方解】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,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,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,而出现耳痛、耳鸣、憋气和听觉障碍。四千年来中医尚无此病,但近年来航空工业发展迅速,此病亦因之日多。本方系根据《杂病广要·九气七气》的“阴阳虽大,未离乎气,故通天下一气耳。……吐纳,一动静,何所逃者,与气流通而已。故气平则宁,气不平则病”论点,从《疮疡经验全书》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。方中升麻、柴胡,同样是升清降浊,但后者更有除头痛,治耳聋的作用,因为肝脏之络附耳。木香、乌药,皆具有消积滞、辟邪气、导滞气功能,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胀感。青皮、蔓荆子疏肝散结、破气止痛,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。苏叶散发风气、顺气化痰。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、疏瘀滞、开郁结。川芎行气开郁、上行头目、破瘀血、生新血。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,用黄芪以益气,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;用菖蒲以开窍,航空性中耳炎,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。

  【主治】航空性中耳炎。

  【加减】虚弱及老人,倍加黄芪;高血压者慎用升麻、蔓荆子。重症每天可进两剂。全方十一味,不一定全部用上,可以根据病情,删去几味;有特殊情况者,也可增加几味。服药症状消失后,可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持续服一周。

  【疗效】多年临床使用,疗效卓著。

  4.4 吹耳散

  【来源】程爵棠,《光明中医》(1)1985年

  【组成】蛀竹屑粉30克,五倍子(焙焦存性)、枯矾各15克,硼砂3克,青黛9克,川黄连、轻粉,冰片各3克。

  【用法】先将蛀竹屑粉、五倍子、枯矾、青黛、硼砂、黄连共研细末,再入轻粉、冰片同研细末和匀,贮瓶备用,勿泄气。同时,在吹药前,先将患耳内脓液拭净,急性用洗耳方(芙蓉叶15克,苦参9克,煎水取汁)洗耳;慢性用药棉棒,蘸氯霉素眼药水入耳腔内转动拭耳后,再取本散少许(约0.1克左右),均匀吹入患耳腔内。先洗后吹药,每日吹4~6次,证重者每2小时吹1次,10天为1疗程,未愈,停药1天,再继续如上法用药1疗程,至愈为止。

  【功用】清热祛湿,祛腐排脓,解毒敛疮。

  【方解】盖耳为清空之地,清阳交会之所,又肾开窍于耳,肾气通于耳,故耳与肾关系密切,又三焦、胆二经的经脉均经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,故耳部有病往往出现三焦、胆经的症状。《辨证录》云:“少阳胆气不舒,而风邪乘之,火不得散,故生此病。”说明本病致因虽多,但主要是由于风热湿毒之邪循少阳经上蒸,以致热郁血络,郁结不散与水衰火亢,肾气虚者,皆能为患。热郁血络则患耳红肿疼痛,熟腐肌膜则流脓,热灼鼓膜则穿孔。小儿为稚阳之体,故患此病者尤多。治宜清热祛湿,祛腐排脓,解毒敛疮。故方中君以蛀竹屑粉,消炎祛湿,排脓止痛,本品为民间治疗脓耳(即化脓性中耳炎)之有效单方,其消炎解毒、祛湿排脓之功颇著;臣以川黄连、青黛清热泻火解毒,且青黛尤善清肝胆之火毒,川连为近代治中耳炎的常用有效之佳品;硼砂、冰片、轻粉芳香通窍,消炎解毒,祛腐排脓;佐以五倍子、枯矾祛湿排脓,止痛敛疮。诸药配伍为用,共奏清热祛湿、祛腐排脓、解毒敛疮之功。

  【主治】脓耳(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)。症见耳内疼痛难忍,流出黄色稠脓或淡黄色稀脓汁,或听力减退,舌质红,苔微黄,脉弦略数。

  【疗效】总结用本方吹耳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50例资料,其中:急性131例中,痊愈119例,显效11例,无效1例;慢性219例中,痊愈166例,显效36例,有效15例,无效2例。总有效率为99.14%。其中痊愈率为81.4%。

  【附记】据临床观察,二十八年来,用本方治验甚多,无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有良效。若复发,仍用之同样有效。且具有药简效捷,复发少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,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良方。

  方中蛀竹屑粉,即是新竹床,被虫蛀后所产的“竹粉”。即称“蛀竹屑粉”。

  4.5 通耳窍方

  【来源】谭敬书,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

  【组成】柴胡、香附、川芎、石菖蒲各10克,当归15克,红花5克,泽兰、法半夏、茯苓各10克。

  【用法】每日1剂,水煎服,日服2次。

  【功用】祛瘀除痰,行气通窍。

  【主治】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。

  【加减】若肺气虚合用玉屏风散;兼脾气虚,加党参、白术;兼肾阴虚者,加熟地、枸杞子;兼肾阳虚者,加制附子、肉桂。

  【疗效】屡用屡验,效佳。

  【附记】本方须连续服药1个月以上,同时应教会患者做外行捏鼻鼓气通窍法,鼓膜按摩法,及耳前后穴按摩法,早、晚坚持进行,数月不懈,其效始佳。

相关阅读推荐:

点击查看更多:

治中耳炎秘方 史上全明星资料